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企业  > 正文

数字设计重塑勘察设计业务新场景

时间:2023-08-24 12:24:57     来源:中国勘察设计杂志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大背景下,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设计作为工程建设的龙头,其数字转型对于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关系重大,数字设计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动能。数字设计聚焦业务痛点,找准发展路径,把控转型重点,以数据为基础,以平台+生态为核心支撑,实现“岗位、项目、企业、行业”的四层跃迁,重塑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新的业务场景。

数字设计用数据驱动岗位层精细设计提升产品品质,用一体化协同让项目设计价值向全过程延伸,用平台+组件支撑企业业务拓展与效益提升,用数据赋能行业监管智能提效与精准服务,助力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资料图】

岗位数字化:数据驱动,精细设计提升品质

岗位层工作是勘察设计业务的起点,实现岗位设计效率与质量双提升、设计创意更丰富,是助力建设工程品质提升的关键。数字设计平台持续积累海量数据资产,结合规则约束与算法支撑,释放数据效能,促进各阶段设计工作精细化。设计前期,借助生成式设计让创意迸发,让方案效益更佳;在构件级数据的加持下,进行模块化设计与参数化设计,高效设计与细节优化并重,解放生产力,驱动设计向工业化发展;前置模拟仿真降低试错成本,优化产品性能;通过自动化模型检查提升设计成果质量,推动设计质量管理优化。数字设计全方位覆盖岗位层设计业务场景,用精细设计交付高质量设计成果。

生成式设计:数据驱动总结算法,让方案更优质

数字设计平台融合路径、空间、拓扑连接等算法,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生成模型能力,利用让设计师可以通过输入项目概况、设计目标、指标约束及边界条件等设计要求,即可不断生成海量设计方案。综合考虑各专业的设计需求后,设计师通过模型整体方案使用场景模拟、环境性能分析、方案可行性分析和个性化需求交互选择,筛选出组织合理、功能完备、性能优异、方案可行、成本最优的设计方案,达成空间、功能、性能及成本的自主演化。同时,确定的方案可延伸到方案、施工图设计,做到数据联动。设计完成的方案可积累成为数字设计平台的训练数据资源,持续强化算法能力,增强设计师的方案创造力,从而优化设计方案品质。

生成式设计

以苏州某地块拿地住宅强排设计方案为例,设计师在数字设计平台通过输入的地块信息、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限高、建筑密度、手动绘制的建筑边界线以及目标楼型等约束条件,并设定项目相应个性化参数,如出入口、分区、商业配套等信息,调控项目的边界价值,快速生成多种的强排方案,并自动计算方案对应的各种测算指标和评价。用户通过交互选择最终想要的设计方案,作为概念阶段或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依据。在此过程中,生成式设计的交付成果以三维进行展示,所见即所得,大大提升了整个项目的沟通效率,加快方案的确定。在设计的过程中,智能设计算法能够一次生成70多个方案和对应的指标,使得设计人员能够快速应对甲方的需求,提升设计效率。此外,整个设计还能对边界条件随时进行修改,算法也能迅速基于修改后的边界条件迅速得出最优解,大大提升了地块的价值。

模块化设计:提升设计效率与质量,促成建筑业工业化转型

在数字设计中,利用数字化技术、构件级模型数据,在建筑设计的规则体系下,将建筑物的若干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单元模块组成一个可交付产品,这个过程就是模块化设计。相较于传统的二维设计图纸,由BIM数据构成的单元模块具有三维可视化、数据信息化的优势,模块化设计以企业数据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掘设计业务规则,通过单元模块的拼接、重叠、错位简化设计工序,模块模型的参数化修改提供个性化设计,在建筑设计生产过程中,形成更加高效的设计业务新场景。具体细分为三种典型模式:

模块化设计三种典型模式

并联式: 利用BIM模型的信息数据化特点,将各专业的设计信息内置在单元模块中,当建筑专业在前端通过模块的拼接组合完成设计时,后端相关专业的设计也随之完成。

规则驱动: 传统设计模式下,设计规则在建筑、结构和机电之间不断反馈,形成正向循环。模块化设计则可以将设计业务规则尽量内置在模块中,通过算法逻辑在模块内部进行平衡,减少不同专业之间的信息交互频次,进而提升设计效率。

参数修改复用: 将模块模型的关键数据信息进行结构化,并抽提出来形成设计参数,通过参数化修改的设计方式,满足不同项目的定制化需求,完成单元模块的跨项目资源复用。

未来,随着数字设计的持续深入应用,模块化设计体系也会持续完善,模块数据的不断积累沉淀会进一步促进设计企业的设计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同时,模块化设计还能与装配式建筑相结合,与生产厂商信息联动,将物料用量、物料采购、运输、现场拼装工艺信息内置到模块里,打造一个集设计、生产、施工信息于一体的数字化信息模型,逐步促成建筑业工业化转型。

参数化设计:规则驱动自动生成,提升设计效率

数字设计平台以数据为基础、算法为框架、持续提升算力为重心,实现参数化设计新场景。设计师可以基于平台能力实现服务区域与建筑信息模型的协同,快速获得建筑功能分区和服务区域的模型信息后,利用空间参数、规范要求、设计规则等数据,围绕设计需求,合理计算建筑空间的容纳条件,自动生成满足规划要求的功能区设置、围护结构安排、机电设备末端布置等。通过调整参数设定,快速实现多方案的迭代优化及比选,最终交付更符合使用需求的系统方案,促成高标准交付。而参数化规则、自动生成的模块与构件等数据通过数字设计平台实时积累,持续丰富企业数据库,为参数化设计能力升级提供源动力,循环往复,形成设计能力持续优化的良性闭环,从而大幅减少设计师的低效重复性劳动,释放设计师的创造力。

基于数字设计平台的参数化设计

模拟仿真:前置考量真实模拟,实现产品性能更优

建筑业的绿色化是产业发展的目标,建筑的绿色低碳需未雨绸缪,在项目的前期设计中就要统筹考量,思考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融合,实现能耗的节约以及建筑环境的健康、舒适。数字设计本着建筑的绿色低碳目标,基于全数字化样品,将虚拟建筑放置在虚拟环境下,以室外环境及建筑设计条件等数据来驱动仿真模拟,在设计的不同阶段对建筑及建筑群进行通风、采光、噪声、热湿、污染物等建筑环境以及能耗、碳排放的仿真模拟,形成不同模式的方案。通过方案的优选,寻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最佳结合,以实现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及最少的能耗和碳排放,从而达成产品性能更优的目标。在整个过程中,通过仿真模拟,可以提前评估建筑交付运行后的建筑环境、能耗、碳排放指标数据,以及评估设计修改对上述指标的影响,进而帮助设计师设计更优的方案。通过精细化的模型数据,结合仿真模拟结果,形成可以指导建筑交付后的运行维护策略,为后期的建筑运维进行赋能。

数字设计实现前置模拟仿真

自动化模型检查:知识复利,提升设计质量

数据驱动的自动化模型检查是数字设计中的新应用场景,区别于“人对图纸的检查”,数字设计是利用结构化数据和基于平台的算法算力,在项目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交付环节实现自动化模型检查,充分解决错审漏审、规则不统一、质量水平难衡量、设计品质难提升等问题,持续提升设计质量。

数字设计实现前置模拟仿真

在数字设计中,首先,将设计模型和数据标准化、构件化、空间离散化,建立分层分类、对象属性、关系流程等有机组合的数据架构,借助数字设计的可视化、自动化功能,构建数据结构化资产基础。其次,将现行的国标、行标、地标规范中大量可数字化、可量化的条文条款进行解析,基于规范转换为轻量化、规则语义、规则判断、交叉判断等规则算法,将人读的规范转换为机器可读的程序化规则,形成自动化检查新能力。最后,在数字设计平台架构上做好封装和配置,根据不同需求形成组件化审查模块和API接口,将规则库和检查引擎开放给使用者,支撑不同检查场景下对工程全量数据集的自动化审查应用。

数据驱动的自动化模型检查支撑设计全过程的高质量。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全面执行设计质量内控是设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基于结构化数据和数字化规则形成自动检查的算法,在设计过程中实时监测设计质量,实时提醒设计师注意设计质量控制点。在项目设计交付前,数字设计通过建立通用数据分类标准,对设计过程的数据要素进行多维度标签标识,基于全局唯一的编码实现结构化数据的快速查询和筛选。完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在设计过程中自动/手动判断交付成果准确性,实现设计交付成果的完整性、时效性、一致性、规范性。

数据驱动的自动化模型检查支撑设计质量管理的优化改进。以数据驱动自动化检查,将多项目设计过程检查数据与平台对接,将多项目设计成果检查在平台上应用留痕,不断积累沉淀形成数据资产。借助大数据技术,增强数据挖掘分析能力,形成质量评价画像、地图等,为质量管理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项目一体化:一体化协同让设计价值全过程延伸,助力精品工程打造

项目层是勘察设计业务的主要单元,是彰显设计全过程价值的主要体现。数字设计场景下,基于构件级模型数据,实现项目全专业、全参与方的高效化协同,达成设计成果高标准交付与无损化传递,让设计创意得到有效传承。数字设计以各参与方不同需求为目标,对模型数据进行经济性分析、虚拟建造反馈优化,打造商务方案合理、实施方案可行的全数字化样品,助力项目成本与建造的双成功。

构件级协同,驱动项目高标准交付

和传统二维基于文件的协同模式不同,数字设计构件级协同新场景中,通过云+端的模式为设计团队提供不限地域、唯一可靠的模型数据管理环境,使专业间协同设计能够基于构件级颗粒度的模型数据,最大程度消除提资的冗余信息,实现设计数据在各专业间的精准传递。端上基于构件级数据交互进行专业设计生产,各专业按需相互提资、调用,云上汇聚成项目级中心数据库,真正发挥出“一处修改,处处实时更新”的理想效果。例如,轴网、标高、项目定位等项目级信息的修改,能够通过协同机制实时更新到全专业的设计中。对于结构设计师,可通过参照建筑模型后,一键自动生成板洞和楼梯,根据机电套管和孔洞一键自动生成结构外墙留洞模型。对于机电设计师,可通过参照建筑模型后,自动生成机电卫浴模型。上游专业的提资构件增删改后,下游专业可进行联动更新。多种协同快速建模的方式,降低了提资建模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了各专业之间由于协同不到位所导致的错、漏、碰、缺问题,提高了设计质量。在轻量化引擎的支撑下,设计师可基于模型和图纸进行提问,指定发送给相关负责人,可追踪问题到提问题视角定位,借助三维可视化的能力,提高内部沟通效率,快速形成业务闭环。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数字设计协同平台最大程度兼容不同格式的BIM数据,将实现不同BIM模型格式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含专项在内的全专业一体化集成设计。

构件级协同设计

在云+端模式的加持下,能让项目从项目策划、进度计划、设计资源配置、提资管理,成果校审等各环节管理行为均在协同平台中留痕,精准跟踪项目状态。在设计协同平台中,可以基于项目、模型、专业、工作单元、构件等结构化数据对业务展开不同维度的分析,得出管理所需要的数据结论,有效支持设计企业管理数字化对原始业务数据获取的需求,推动设计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升级。在设计完成后的成果交付环节,完整的设计成果基于统一的底层数据标准,能够被快速、无损的转换为满足行管部门BIM审查和其他工程参与主体消费的数据格式要求,实现设计数据向其他工程业务的无缝传递,促进项目全过程业务的有效融合,开启全过程、全参与方的协同新模式。

设计成本一体,赋能成本精细化管理

成本要素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而在设计阶段往往能决定70%-80%的项目建安成本。如何在设计阶段控制成本,将成本要素融入设计活动;设计业务与成本业务如何相互结合,共同推动项目成本的更优,是衡量一个工程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数字设计坚持系统性数字化变革,促进项目级全要素数字化以及各参与方全过程业务数字化,以构件级数据协同为基础,形成全参与方的协同;以标准化数据接口为媒介,打通设计数据与成本数据,赋能成本精细化的管理;以成本结构化数据为主线,赋能设计成本控制力的提升;实现设计与成本数据的无损流转与闭环交互,让项目成本更优。这正是数字设计希望构建的设计成本一体化新场景愿景之所在。

设计成本一体化新场景中,设计经济性将时刻处于“可视状态”,构件级模型数据无损流转,促进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在设计前,将项目需求与成本结构化数据结合,充分考虑项目经济性指标,制定合理的建造标准与投资估算,以此作为方案制定与设计落地的指引。在设计选型时,材料、设备的成本数据实时获取,材料设备经济信息无缝链接设计平台,支撑设计师合理选择价格更优、采购更便利、品质更适宜、运维成本更节约的方案,赋能设计师决策更精准高效,打破对设计人员经济性控制经验要求的桎梏,提高成本控制力。在设计过程中,通过赋予数字设计信息模型算量能力,能够快速计算设计人员所需的技术指标,设计人员可随时随地地检查因设计修改后,项目工程量变化带来的技术指标变化,通过对比前后差异,快速判断,促成方案选优。同时,通过成本结构化数据与工程量进行价格映射,快速实现经济指标统计,通过对比前后差异,校核设计限额,有效防止超概。在设计交付前,数字设计通过全专业自动化模型检查,提前检查并完善构件碰撞、专业冲突、属性异常等现象,保障专业内、专业间的设计合规性、合理性及完整性。通过前置模拟提前进行建筑环境模拟、能耗碳排模拟等,形成满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用户需求的高品质设计成果,最大程度上减少物理性变更,降低成本。设计成果交付后,通过数据标准接口实现设计向成本的无损传递,成本人员直接获取已有的模型数据,以此为基础完善成本算量信息模型,开展后续成本的计量计价活动,也能避免因对设计意图理解偏差造成的错误,大大提升成本计算的效率和准确率。随着操作人员作业效率与跨业务数据传递精准度的提升,成本优化的时间限制也随之被打破,成本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项目前期成本优化,找到打开成本优化的空间,通过成本与设计的互动不断优化,在彰显设计价值延伸的同时,使项目建安成本的经济性更加合理。成本优化后的数据通过数据标准不断积累,沉淀成为成本结构化数据,复用指导下一个项目规划设计,循环往复,形成设计成本的良性交互闭环,促成每一个项目成本更优目标的实现。

设计施工一体,打通项目全生命期数据

设计与施工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若想对工程建设组织进行良好的改革和优化,就要加大设计和施工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只有把设计与施工进行高效的融合,提高衔接配合,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建筑项目的可施工性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有效解决相互脱节而引发的差错、遗漏、变更,还有返工及纠纷,更加合理地组织分段的设计与施工,缩短建设的工期,从而使参建各方在提高项目品质的同时提升效益。

数字设计模式下,一方面,设计师不仅可以集成交付设计“结果”,也可以基于模型进行“数字虚拟建造”,赋予设计师“过程”设计的能力。在建筑模型基础上对建造过程所需的要素建模,附加工程建造所需的工艺工法、定额、工料等信息,借助数字设计平台前置模拟功能对建筑工程分别进行空间模拟、成本模拟、进度模拟等,对施工活动中的人、财、物、信息流动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再现,以“虚拟试错”的方式避免实体建造中的各种问题,提升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帮助项目用更安全、更快、更好、更省的方式完成最终的设计方案落地。同时,施工单位、咨询方、供应商利用数字设计协同平台就能够更早地介入设计工作,控制项目的造价、工法和材料,基于数字化设计平台进行一体化的设计,使设计成果更加符合全过程工程价值的实现。

另一方面,数字设计模式下,设计单位通过为施工阶段提供准确而详尽的BIM模型,从而为建立全过程的模型数据库奠定基础。进入施工阶段,施工单位通过统一标准的模型和平台,让设计数据无损流转,施工单位在此基础上进行施工的深化设计,如场地的布置、二次结构的深化、钢筋的翻样等工作,施工深化设计后再流转到施工项目管理,基于施工模型实现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施工方案模拟等方面的细化,让建造过程精益求精,提升建设项目的品质。

企业平台化:平台+组件支撑业务发展与效益增长

企业层是勘察设计业务的主体,承担着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重任。数字设计新场景下,平台+组件的模式让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知识资源以及业务实践经验,沉淀积累成为完整的知识资产库,为岗位、项目、企业提供知识输入,将业务最佳实践变为企业的数据资产。同时,企业通过设计、成本、施工一体化,赋能设计企业稳步开展设计、工程总承包与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实现设计业务的扩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多种业务的能力逐渐沉淀于平台,为企业创新夯实基础,赋能企业经营业务的拓展,拓宽企业效益增长的通道。

能力平台化,平台+组件支撑业务拓展与发展

数字设计新场景中,底层平台基于云计算微服务技术搭建的新一代BIM图形引擎和基础软件,这一层级架构实现高效统一的数据架构和数据标准,为设计和工程数据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自主平台上具有高度的扩展性和灵活的二次开发接口,方便企业不断丰富业务组件,支撑参数化建模、几何造型、协同工作、大场景、三维实时渲染与仿真等工作场景,提升设计效率与质量、增强项目协同、扩展企业业务,赋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平台+组件支撑业务拓展与发展

在数字设计平台+组件新模式下,可以赋予原本仅用于出图的设计BIM模型更多的数据能力,可以进行工程量计算、施工业务前置模式等,验证项目的经济性,可建造性,可维护性,将原本跨专业的技术能力、专业壁垒降到最低,让企业将长期积累的业务能力沉淀在平台中,为设计企业脱离单一的设计业务模式,向EPC、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领域的业务发展提供数字技术的支持。另外,更多专项领域,如装配式、精装、钢结构、深化设计等组件逐步发展,也使得原本仅聚焦于方案、施工图设计的企业可以跨越专业门槛,承接专项设计的业务,进而向更具规模效应的设计总包业务模式、设计牵头EPC模式乃至于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转变奠定基础。

数字设计平台+组件的新模式,适用于大型设计院、小型设计院、工作室等各种不同规模设计团队设计业务的需要。数字设计平台的生态软件合作伙伴越来越多,不同设计团队的组件能力在数字设计平台上得到放大和规模化应用,赋能到各种设计团队中去,不同团队的使用反馈也将进一步促进软件生态组件的完善和发展,组件的通用能力又可以进一步沉淀到数字设计平台,降低组件的开发难度、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数据接口支持组件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数字设计平台、设计企业、平台二次开发企业共同促进发展的新局面。

通过企业对擅长业务(如房建、市政)的应用和发展,数字设计平台底层积累了点状建筑、线性工程的技术能力,如大场景的渲染能力、计算分析能力、模块化数据等。在铁路、电力、航运、水利等其他领域,可通过平台提供的公共组件自行搭建垂直领域的专业设计软件,适应对应领域设计业务发展的需要,基于数字设计平台垂直领域的软件发展愈发充分,数字设计平台业务能力就愈完善,企业的业务能力通过平台赋能逐渐从擅长领域向其他业态延伸。

沉淀设计全过程数据资产,增强数据复用能力

数字设计平台“云+端”的模式,在云端存储项目全过程的数据,企业基于数据的积累可以对设计成果、设计标准等数据资产进行提取,以模板、构件、样板、图例、图块、做法等设计资源形式进行结构化沉淀,形成企业设计资源库,通过资源共享复用发挥数据资产的价值,避免以往项目管理中资源管理缺失导致的重复建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提高项目内乃至企业内的设计标准化、提升整体建模效率。数字设计通过企业资源库一方面提供了对数据资产进行分类标准化管理的能力和途径,管理人员通过审核、上架、权限设置等操作,将原本分散于各项目、设计师手中的零散资源进行整合、筛选、归类,使项目经验、设计内容、企业标准在资源库中逐渐积累;另一方面,这些层层筛选的设计资源又可以通过设计平台的资源池在实际生产中落地应用,项目管理人员通过资源模板快速完成策划,既能减少手动的创建工作,又能保证设计的统一性。设计师在工具端可以直接从数字设计平台调取资源建模,无需从零开始创建模型,而是基于已有设计成果调改。项目完成之后,可以对设计过程中产生的新资源进行再提取、筛选、入库,进一步丰富企业设计资源,形成数据资源自成长的良性循环。

设计全过程数字资产沉淀

除了企业级的资源管理,数字设计平台也支持更小场景中的数据资源复用。同一个项目中设计师之间即可在设计过程中实时进行数据资源共享,传递构件、模块、设置等,并且同步更新,提高整体的设计效率和标准化。从零散信息到集中的资源库,从无序应用到标准化管理,从项目级资源共享到企业级资源复用,从项目初始策划复用到项目结束提取新资源,从简单的单体建筑到复杂综合体建筑,数字设计平台打破个人、团队、院所间的壁垒,通过多场景、全流程覆盖,充分挖掘企业数据资源价值,并赋予其不断更新完善的机制,最终形成企业独特的数字化资产,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从长期看,设计的数据资产还可以包括建筑算量信息、招采信息、施工信息、建设管理等一系列信息,将全过程、全参与方的数据信息纳入其中,通过数据复用为全过程的建筑生产数字化体系奠定基础。

行业监管智能化:数据赋能行业监管更高效、更精准

行业监管层是勘察设计业务的监管主体,把握着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数字设计模式下,监管部门通过打造行业级数据库,充分发掘数据的管理要素作用,实时对市场动态进行把控;设计企业通过云端的数字设计平台,进行数字化的报建报审,交付全数字化样品,而监管机构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快速高效完成数字化的图审工作,大幅提升审图效率;通过数字设计平台,对接其他政务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掌握设计企业、在建项目的综合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动态、智能化的市场监管,全面提高行业监管水平与质量。

基于BIM的数字化审图,让行业监管更高效

施工图审查制度作为工程勘察设计环节的一个重要监管手段,近20年来对于保障工程设计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数字化转型,设计方式从传统的二维设计向BIM设计转变,设计成果审查业务同样也需要不断变革和技术创新,以满足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需要,推动行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基于BIM的数字化审图

数字设计重点打造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审查能力,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传统审查向二三维审查、全过程BIM智能审查递进的发展思路,结合用户使用习惯,构建基于BIM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管理体系和监管机制,促进行业监管从人工审查转向智能审查,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预防,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驱动行业监管更高效。

设计审查递进发展思路

数字设计中,基于BIM的数字化审图结合全生命周期各阶段业务特点,建立开放兼容的统一模型数据标准和数据格式,构建审查业务领域模型和知识图谱。借助BIM、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数字设计成果的智能识别和国家地方规范规则的自动检查,形成具备BIM轻量化云端浏览、BIM数据标准自动检查、规范条文智能审查、图模相符性智能审查、二三维联合审查、全过程BIM智能审查等核心能力的BIM智能审查系统,从而为行业监管部门提供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图纸与模型审查新模式,实现审查效率与监管能力双提升,有效保障工程设计质量安全底线,追求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建设工程品质。同时,有利于“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数字设计推广等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借助建设项目全过程BIM技术应用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健康、高效协同发展;积累形成BIM模型资产,也为CIM平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实现城市级精益化管理。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管理,让行业治理更精准

行业主管部门是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数字化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行业主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数据赋能,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管理,是提升勘察设计主管部门治理能力的关键和发展方向。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管理

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市场监管层面,数字设计新场景中,数字设计平台实现行业业务系统统一在云平台上运行、所有数据统一在数据中心管理的智慧行管机制。行业各监管部门相互打通,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实现项目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对全方位业务系统数据的采集、清晰、转换和比对,建立动态的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数据库,全面掌握监管区域内人员、项目、企业的数据,实现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设计企业、注册从业人员的诚信信息联动管理和共享,完善企业、注册人员不良行为认定标准和信息发布制度,精准化、智能化推进行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助企”,全面提升行业监管水平。在建设项目行业监管层面,以数字设计平台为支撑,以BIM施工图审查为抓手,通过BIM施工图审查的规范化促进BIM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化应用,以设计为源头,串联建造施工阶段,实现基于BIM的危大工程监管、安全隐患排查、竣工验收和城建归档等,助力建造阶段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全面提升。(广联达设计客群市场部)

来源:《中国勘察设计》杂志

标签: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