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科技  > 正文

当前热点-勇啃“硬骨头”的冶炼人——记2023年韶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吴才贵

时间:2023-06-12 14:33:26     来源:韶关新闻网

自2007年进入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丹霞冶炼厂(以下简称“丹冶”)工作,十数年来,吴才贵始终坚定“技术报企”的信念,努力奋斗在生产技术创新和攻坚克难的生产一线,为丹冶的技术进步作出积极贡献,并先后获得公司和厂级特殊贡献个人、标兵、先进工作者等称号,成了产业工人中的杰出代表。近日,吴才贵又获评2023年韶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坚守生产一线 勇于攻坚克难

皮肤黑,身形高大,言语不多,这是吴才贵给人的第一印象。  


【资料图】

但当其聊及工作以及技术创新时,侃侃而谈之样,似无终结之时。  

2007年5月,吴才贵进入丹冶,任职于净化车间,负责净化生产工艺技术管理。其间,面对国内首家锌冶炼企业采用的针铁矿除铁工艺和正向锑盐深度净化工艺,可借鉴资料少之又少。他迎难而上,勇于当试生产问题的“爆破手”和“主攻手”。  

生产提质期间,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问题现场解决困难,并主持建设车间实验室及实验队伍,为企业不断优化生产提供动力和保障。而后,在综合回收车间,他参与中金岭南公司重点技改工程“镓锗铟铜综合回收技改工程”项目建设和组织项目投料试车。  

“为了快速打通试生产流程,吴才贵以身作则,总是披星而出,戴月而归,一个月休息不到半天,甚至,为了解决萃取试生产中的分相问题,长达几小时戴着口罩蹲守在萃取箱旁。”萃取大班长廖文讯回忆道,该项目投产后,仅1年时间便达到设计产能。  

同时,针对贵金属阳极损耗高难题,吴才贵牵头成立技术攻关组,与广东科学院稀有金属研究所、西北金属研究院等多家科研院所,联合攻克二氧化铅阳极替代贵金属阳极的技术难题,使系统运行周期由原来3个月延长至6个月,生产成本下降50%。  

诸如此类的例子可谓是不胜枚举。两个多月打通复杂的锗生产全流程;成功引入膜分离技术,解决酸、镓的分离和结晶盐难题;推动铜电积产能提升,实现年回收铜较项目设计增加200吨,为企业增效800余万元;打通锌冶炼中镓金属产品的回收流程,短短4个月时间实现“电镓产能提升”项目投产,电镓产量由年7.6吨增加至20吨……十余年的时间,吴才贵充分发挥主动性,带领团队在一线解决问题,攻坚克难,全线指标逐年持续优化。

坚信科技力量 创新驱动发展

其实,在吴才贵的职业生涯当中,科技创新一直是主旋律。  

吴才贵深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认为,“问题产生科技需求,问题诞生科技进步的机遇,解决问题也是技术人员存在的价值。”  

为此,吴才贵带领团队潜心攻关,攻克了一个个科技创新项目,并取得累累硕果:  

“针铁矿法除铁工艺在湿法锌冶金中的创新应用”项目获得韶关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仁化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镓锗铟铜综合回收技改工程项目”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建筑行业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锌氧压浸出置换渣综合回收镓锗铟铜锌工艺研究与工业化示范应用”项目荣获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氧压湿法炼锌工艺中稀贵金属高效清洁回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时,先后承担中金岭南公司科技研发项目8项,多项技术应用在工业生产,并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一种锌置换渣的浸出方法》在国内得到推广,《锌氧压浸出置换渣综合回收镓锗铟铜锌工艺研究与工业化示范应用》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成果登记。  

值得一提的是,吴才贵极其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先后以车间创新工作室和韶关市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平台,积极向团队成员传授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同时,以“周总结+月体会”的形式,落实传帮带,对重点骨干“扶一程、赶一程”,解决年轻骨干经验不足导致的生产问题,挖掘和培养一大批年轻骨干。  

“未来,我将通过‘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平台,带动更多团队参与到科技创新的工作当中去。”吴才贵坚定地承诺。  

标签:

推荐文章